Menu
【2021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郭长林:新时期中美关系走向很不确定
2021-09-10

导语:未来中美关系怎么走?我们确实不能抱太多幻想,但也不是全无希望。希望在“民之交”,在经贸往来,在作为中美关系桥梁的专家学者。希望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让我们重新架起中美关系的桥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中美关系的形势,那就是:一个以“接触和韬光养晦”为特征的时期已经结束,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走向充满不确定性。

 

过去的那个时期是指从1989年到2017年。之所以这样设定,是因为1989年老布什总统提出了对华接触政策,而2017年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全盘否定了对华接触政策。

 

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众所周知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对外政策。虽然是对外政策,也是心照不宣地回应了老布什总统的对华接触政策。此后,中国按“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处理对美关系;美国按对华接触政策处理对华关系。虽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但由于存在政策上的“知底”,双方都是“斗而不破”,中美关系虽然没有好到哪里去,但也没有坏到哪里去。而现在,这个时期结束了。

 

华盛顿不仅在否定对华接触政策及这一政策所基于的“假设”上达成了共识,而且在重新认识中国和怎么与中国打交道的原则问题上也形成了共识。大多数美国人都说,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激烈竞争的新时期”。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网)

 

我认为,激烈竞争只是新时期中美关系的一个突出特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走向仍很不确定。这主要基于三方面考量:

 

第一,两国的政策之间几乎没有“两相呼应”的地方。这与上一个时期的中美关系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对美政策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与美国建立一种“新型大国关系”。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是“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能够合作的地方合作,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并且会按照这样三个“战略参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针对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三分法”,中国外长王毅明确回应:如果要合作,中方表示欢迎,但合作需要兼顾彼此关切,实现双向互惠,不能单方面提条件、拉清单;如果要竞争,中方不回避,但竞争应当公平公正,遵守市场规则,而不应下绊子、用强权,剥夺别人正当的发展权利。如果还是要对抗,中国也将坦然处之,无畏面对。

 

可以看出,除了针锋相对,两国在对彼此的政策上没有什么“呼应”的地方,更谈不上什么“相向而行”。

 

第二,拜登政府的“三分法”会把中美关系推向何方,这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该竞争的地方竞争,能够合作的地方合作,必须对抗的地方对抗”。这都是“活话”,为的是给自身留下“活动空间”。从政策上看,这个“活动空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竞争可以无限边界”(endless frontier),合作可以“虚无缥缈”,对抗可以“没有底线”。阿拉斯加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就是“没有宴席的鸿门宴”,中美关系以“对话对抗”的方式“重启”,发出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信息。但阿拉斯加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以来,这一套打法也打得拜登政府自己心里发虚,担心“持续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冲突”。拜登总统在视察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时还指示他们研究,如何既对华保持优势,又能避免中美对抗出现不必要的升级,希望他们为这一目标出谋划策。可见不只是中国不确定这套拳术会把中美关系推向何方,其实拜登政府心里也没底。

 

第三,美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决定了中美关系的走向是很不确定的。美国国内政治可能正在进入一个“总统四年一换的循环期”。这个循环期从特朗普总统开始,可能要延续一段时期。这样一个“循环期”注定会影响中美关系。民主、共和两党把中国推向了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使中美关系成为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尽管两党在对华政策上形成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但是,受残酷的党派政治斗争驱使,大势还是“比谁对中国更强硬”。恐怕在一段时期内,美国的对华政策会处于“没有最强硬,只有更强硬”的状态。这对中美关系来讲,是一种“恶性循环”。

 

未来中美关系怎么走?我们确实不能抱太多幻想,但也不是全无希望。希望在“民之交”,在经贸往来,在作为中美关系桥梁的专家学者。希望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让我们重新架起中美关系的桥梁。

与会嘉宾
  • 陈虎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世界军事》杂志总编辑(2006-2019)、《中国军队》杂志主...
  • 陈金洲 新一代数据协作平台 - 黑帕云创始人
  • 陈李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原党委书记
  • 陈征 太和智库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