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亚太、欧洲地区安全发展牵动国际秩序演进——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圆满结束
2022-09-08

 

2022年9月6日,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京举行。逾百位国内外嘉宾围绕“大国竞争、区域合作与亚太安全与发展”“欧洲安全格局变化及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两个议题,展开了充分而坦诚的交流探讨。现将部分国内外嘉宾发言的主要观点摘编整理如下。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先生表示,美西方与中国合作是唯一明智的选择。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的是机遇,中国既不会“挑战”美西方,更不会“威胁”美西方。合作一定会对双方、对各方有利,但如果搞对抗冲突,输的只能是挑事的一方。美国的对华政策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战略合作伙伴”推定为“战略竞争对手”,这是严重的战略误判。美国拉帮结伙打压、遏制、排斥、孤立、削弱中国,对世界和美国自身都没有好处,也绝不可能整垮中国。

 

中欧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地缘战略竞争。但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被美国带了节奏,在对华认知上出现了偏差。欧洲一定要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出发,放弃陈旧的冷战思维,打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藩篱束缚,重新审视和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上海合作组织副秘书长Grigory Logvinov先生表示,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但也受了当前全球动荡的困扰,正如欧洲—大西洋地区,冷战式的集团对抗思维正被不断强化,新意识形态的分界线也被强制划定。在此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所奉行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受到了中东、北非、南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欢迎。上海合作组织将在扩员基础上,对内不断探讨化解矛盾冲突的办法,建立平等互利、共同繁荣的环境;对外加强成员国间的政治团结,将外交政策的协调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Stephen Orlins先生表示,日前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与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达成的协议证明,即便中美关系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两国也能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上开展合作。中美应在经济、人文、政府层面积极开展合作,例如将关税恢复到2017年1月20日前的水平,避免在经济领域过度使用“国家安全”概念等。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际,希望中美领导人能延承毛泽东、周恩来、尼克松和基辛格的智慧,尽快实现互访,并在访问期间向彼此的民众发表讲话,通过坦诚的交流,化解误解,让21世纪成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纪。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崔立如先生表示,美国霸权现实主义的思维逻辑决定了其将中国设定为主要对手的大政方针,这点不会因为白宫易主而发生改变。拜登上台以来的对华政策表明,他无意在对华政策上耗费已经十分稀薄的政治资本,其严重后果之一便是放任佩洛西窜台导致台海紧张局势升级到危机边缘。鉴此,中美需要将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层面,着眼于产生危机的政策根源,尤其是要在避免危险的政治操弄方面有所作为。

 

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务院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局前代理助理国务卿Susan Thornton女士表示,当前中美关系的困难处境令人遗憾,如果台湾海峡出现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从中受益。中美应通过外交渠道化解危机,借助APEC、G20等多边平台举行领导人会晤,促进建设性交流,推动双边关系回归正轨。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前驻日本大使程永华先生表示,当前美西方拉帮结派的消极举动成为影响亚太安全形势的主要因素,亚太地区的很多国家都已对此公开表现出维持自主平衡外交、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强烈意愿。在此背景下,各国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不断提升区域合作水平。中国将继续坚定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践行亲诚惠容的理念,提升塑造周边的能力。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Moin ul Haque先生表示,竞争并不是坏事,好的竞争可以推动合作发展,可以分享技术进步成果,促进相互学习,实现更高成就。但是,如果竞争变为了相互排斥、相互遏制或者是以他人的代价实现自己的绝对统治,那么竞争就会出现问题。当前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些针对中国的区域性组织机制,对地区安全构成巨大挑战。上世纪万隆会议期间,许多亚太地区国家就提出了和平共处的原则,如今也需秉持这一理念。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Siddharth Chatterjee先生表示,在各国领导人将齐聚纽约商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际,世界仍然被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新的冲突以及日益严重的不平等问题所困扰。全球性的挑战需要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而这只有通过多边主义才能实现。随着9月12日南南合作日的到来,全球南方国家,包括亚太国家,也可以联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副馆长Dino R. Kusnadi先生表示,基于被殖民和剥削的共同经历,东南亚国家致力于创造和平友好的环境,通过沟通和相互理解来解决彼此间的分歧。为确保地区国家和大国的利益,印度尼西亚和东盟呼吁各方支持“东盟印太展望”,包括促进法治、和平解决争端、放弃威胁或使用武力,以进一步促进“印太地区”各国间的友好合作。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Rashid Alimov先生表示,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组织之所以能够吸引域内国家的参与,主要原因是其建立在伙伴关系、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原则之上,没有将任何国家定位为敌人或威胁,没有对任何国家实施制裁或改变其内外政策的意图。像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区域组织,对冲突根源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可以更有力地促进各层次互信及政治对话,并在世界由单极向多极化演变的过程中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教授、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前副主席Vladimir Lukin先生表示,软实力并不是美国学者的发明,而是中国多年来的传统和实践。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合作更具建设性,从不跨越红线。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大国竞争给欧洲带来了无休无止的战争。希望亚洲不要重蹈欧洲的覆辙,而是要开拓一条新的路径,推进国际和地区秩序的良性发展。

 

香江智汇副会长、香港资深媒体人刘澜昌先生表示,纵观全球,欧洲困局正在加深,美国依然主导着虚拟经济的发展,亚太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注定成为中美博弈的焦点,而东南亚则是重中之重。香港与东南亚关联密切,在加强内地与东南亚联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前副议长Hans-Peter Friedrich先生表示,欧洲不希望卷入任何形式的两极争斗。欧洲希望世界走向多极化,在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得到保证的同时,欧洲、非洲、南美、印度的利益也能得到尊重,并在一个公平、规范的框架内得到平衡。欧洲不应成为两大阵营交锋的前线,而应作为有关各方的公正伙伴,为塑造新的世界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德国友好协会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先生表示,俄乌冲突虽为欧洲安全问题,但其影响波及全球。不仅世界经济因此雪上加霜,粮食能源危机接踵而至,少数国家还借机大搞集团对抗,将世界割裂为两大阵营,强迫他国选边站队。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动荡期和调整期,充满了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国际社会正面临走向多极化还是单极化、合作共赢还是对抗冲突、贸易自由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改革现有国际体系和机构还是另起炉灶、共同维护还是重组全球产业链等一系列重大抉择。

 

荷兰驻华大使Wim Geerts先生表示,俄乌冲突最终不应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有关各方要有强烈的紧迫感,找机会坐下来,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开诚布公的讨论,以确保让欧洲能够重回和平、繁荣和发展。欧洲对此类讨论持开放态度,愿意接受不同的声音。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加入进来。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先生表示,欧洲人曾把北约的使命总结为三句话:把俄国人挡在外边;把美国人留在欧洲;把德国人按在底下。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威胁降低,美国留在欧洲的必要性下降,德国也不可能接受一个仅仅是为了把自己按在底下的北约,于是北约东扩就成了美国的救命稻草。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利用危机重新掌控了欧洲。欧洲陷于“政治正确”的激情,不问青红皂白,盲目跟从,切断了与俄罗斯长达数十年的能源合作,导致自身陷入经济困境。同时,欧盟法德轴心也因德国的重新武装问题而出现裂痕,让美国玩弄起欧洲来更加游刃有余。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前司长孙永福先生表示,多年来欧盟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虽然受到疫情、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但仍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健康增长表明,中欧经贸关系基础牢固,互补优势明显。尤其是在低碳、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双方有着广泛的合作可能。希望中欧能排除外界干扰,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共同推动彼此和世界经济的复苏发展。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紫江特聘教授门镜女士表示,俄乌冲突把欧盟搞得手忙脚乱,能源危机、通货膨胀、难民危机纷至沓来,成员国内部及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如果2022年的冬天不能顺利度过,欧盟恐将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与会嘉宾
  • Thorsten Jelinek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世界经济论坛主管(2011-2014)
  • Vladimir Lukin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大学研究教授
  • Walker Darke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博士生,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顾问,太和青年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