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中欧关系研讨会圆满收官
2021-09-10

第五届太和文明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中欧关系研讨会于2021年9月8日在线上举行。数十位国内外嘉宾围绕“如何看待中欧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增进双方相互认知、促进务实合作”的主题展开了充分、坦诚的交流探讨。现将部分国内外嘉宾发言的主要观点摘编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驻意大利兼驻圣马力诺特命全权大使(2013-2019)李瑞宇先生表示,中欧作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合作什么,不仅对中欧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中欧关系的发展符合各自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切实增进了双方人民的福祉。当前摆在中欧面前的重要任务是,要始终从战略角度把握中欧关系发展方向,积极推动中欧关系长期友好发展,坚持对话,加强沟通,妥善处理彼此矛盾分歧,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此一来,不仅能使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还能为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不稳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的稳定性。

 

欧盟驻华大使Nicolas Chapuis先生表示,当前中欧政治分歧不断加剧,欧洲涉华公众舆论也愈发消极。究其缘由,一是疫情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并阻碍了中欧之间的交流;二是中国关于“东升西降”“疫情证明中国治理体系优越以及西方自由主义失败”的提法影响了欧洲的对华态度与观感。展望中欧关系未来,2019年3月通过的《欧盟—中国:战略展望》仍然有效。欧盟呼吁中欧就共同关心的所有问题进行务实、理性的接触。欧盟不反对中国的崛起,不害怕“公平”和“公开”的竞争,也不寻求与中国的对抗,但会继续“基于普世价值与国际法捍卫自身的价值与利益”。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先生表示,中欧关系陷入僵冷期,短期内回暖的可能性不大,其主要根源是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被美国带了节奏。中国希望欧洲在对华政策上能有独立的思考和自主的判断,从欧洲自身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处理对华关系,不要受美国因素的影响。中欧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中欧在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不同并不是双方关系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中国的发展并未损害别国的利益,而是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中国没有把欧洲当对手,也不想让欧洲把中国当对手。这个世界不需要对手,更需要伙伴。中国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欧洲的合作伙伴。中欧之间可以通过广泛和深入的对话沟通,消除疑虑误解,增进理解与互信,让僵冷的双边关系逐渐回暖。只要欧洲的对华政策对头了,中欧关系的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荷兰驻华大使Wim Geerts先生表示,尽管面临挑战,加强中欧关系的驱动力依然强劲,中国和欧盟仍是世界舞台上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欧合作关系对于双方的共同繁荣以及应对全球挑战至关重要。欧盟对华政策基于自身利益,并非听命于美国。展望未来的中欧关系,欧盟希望以“平等”“互惠”的方式发展中欧贸易关系;欧盟基于联合国人权条约体系在全球提倡人权,并非单独针对中国;欧盟看到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期待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做出更多努力;欧盟关注气变问题,欢迎中国提出的“3060”双碳目标。如果中欧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对话,认真对待彼此。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驻捷克特命全权大使(2014-2018)马克卿女士表示,2019年3月欧盟提出的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客观上造成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华政策的混乱,而“竞争”和“对手”的不断强化严重干扰了中欧关系。当前世界呼唤作为两大重要力量的中国和欧盟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克时艰,这也符合中欧各自的利益。中方坚定主张,中欧应当坚持的关系定位是“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全面战略伙伴”。然而,目前欧方的态度并不清晰。我们希望欧盟各机构和各成员国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秉持战略自主,拿出政治勇气,同中方一道,尽快走出当前的困境。中欧双方应坚守初心,增进相互认知,始终从战略高度、以更宽广的视野运筹中欧关系,推动中欧关系行稳致远。

 

比利时埃格蒙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世界中的欧洲”项目主管、根特大学教授Sven Biscop先生表示,中欧利益关系密切,即使在一些领域存在分歧,也应继续开展合作并尊重彼此间的合作关系。中国和欧盟不应将对方视为竞争“世界政治领袖”的对手,并且要区分恶意、故意的敌对以及因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竞争。中美俄欧在建设多边体系、塑造国际规则的过程中不应采取排他的态度,而应采取更加平等和具有包容性的方式。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商务部欧洲司司长(2003-2015)孙永福先生表示,当前中欧关系因欧方制裁而处于1975年建交以来的低谷,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程序也被欧洲议会搁置。但黑暗终将过去,曙光就在前面。去年和今年逆势增长的双边经贸数据表明,中欧务实合作的基础牢固,合作共赢仍是双边关系的主流。希望双方继续推动中欧投资协定,积极扩大合作领域,通过对话减少摩擦,努力实现互利共赢,造福于中欧人民和全人类。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丁一凡先生表示,中欧之间的文明对话需要更多的宽容与理解。明朝末年,第一批派往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遵循不干预中国人风俗习惯的“利玛窦原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交流。然而清朝初年,教皇克莱芒十一世要求天主教传教士不再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导致清廷禁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令中欧文化交流陷入了长期的停滞。如果今日的欧洲要像当年的教皇一样,强力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时的中国社会治理模式,中欧交流一定会像当年一样陷入僵局。这无助于中欧文明交流,无助于相互借鉴、获得更多的知识。

 

阿尔及利亚驻华大使Ahcene Boukhelfa先生表示,中国并不寻求霸权,提倡互利合作,其外交政策奉行尊重主权、不干涉内政、尽可能远离冲突和战争的原则。当今世界需要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强有力的参与者,其能够加强国际关系应当遵行的价值观,并推动国际关系变得更加平衡,逐步实现多元化。

 

德国联邦议院议员Alexander Kulitz先生表示,鉴于近来德国与欧洲公众的对华观感变得负面,中德、中欧之间更要加强人文与文化领域的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相互理解。倘若德国与欧洲公众的对华观感出现好转,将对中德以及中欧关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先生表示,世上或许存在着一些普世价值,但由于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水平并不相同,评判这些价值的标准以及实现这些价值的路径并不具有普世性。有鉴于此,中欧应持续对话,了解彼此间的差异。

 

巴勒斯坦驻华大使Fariz Mehdawi先生表示,中欧关系对于中东以及世界其他地区都十分重要。希望中欧都能在多极化世界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持续进行对话,共同推动抗击疫情等国际议程。在此过程中,外交官应采取建设性的友好方式,推动更多的合作。

与会嘉宾
  • 陈虎 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世界军事》杂志总编辑(2006-2019)、《中国军队》杂志主...
  • 陈金洲 新一代数据协作平台 - 黑帕云创始人
  • 陈李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原党委书记
  • 陈征 太和智库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