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Thorsten Jelinek第二届太和文明论坛主旨演讲
2018-09-21

现场视频

 

 

 

诸位阁下,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明天在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中,我将有机会在波黑前总理的讲话后做一个演讲。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当前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所面临的一些紧迫问题。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 Thorsten Jelinek

太和智库欧洲中心主任 Thorsten Jelinek

 

《巴黎协定》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协定,因为几乎所有的成员国都能够摒弃他们政治和文化的差异,达成一致,采取集体行动。这样一种共识在当前这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地缘政治变化的时代,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案例,也成为多极化世界中很罕见的一个行为。

 

今年的气温很有可能会超过历史上最热的五个年份,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而这最热的五年也是在过去十年当中出现的。今年,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极端灾害,山火、热浪、干旱、洪水,高温天出现的比例达到了十分之一,但50年前,高温天出现的机率只有千分之一。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全球变暖在本世纪末是没有办法达到《巴黎协定》所设定的与工业革命前温度水平相比只提升2摄氏度的目标的,现在地球的表面温度已经提升了1.2摄氏度。地球持续升温将越来越多地引发极端自然灾害,摧毁基础设施,让民众无家可归,也让贫困和贫穷进一步加剧。环境恶化、经济快速发展和一些人为因素所带来的成本和负面影响非常之大,将会对整个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即便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在未来几十年进一步下降,温室效应仍然会持续,二氧化碳的水平仍然会不断提升,温度也会不断攀升,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碳存储,比如海洋、森林、冻土会持续释放它们所存储的二氧化碳。

 

2017年,一份报告数据显示,如果要满足当年全球消费需求,需要1.7个地球。2012年,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提出“地球生态超载日”的概念。据测算,大约在1970年12月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开始超越当年地球生态承受的临界点,但到了2017年8月份时,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就已经超过了当年地球生态承受的临界点。我们释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这是自然生态体系没有办法完全吸收的。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资源开采和污染。

 

这并不是什么关乎悲观或是乐观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需要马上行动起来,这样的行动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有更多的协调和执行,《巴黎协定》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目前,政府、企业、民间社会已经对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的承诺与行动。2018年,德国第一次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进行了10小时的持续发电,英国也会在2018年完全淘汰燃煤发电。虽然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美国各个州和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印度也承诺投资数十亿美元,在2030年成为可再生能源的超级大国。所以,我想说,我们在北京这样一个风景如画的郊区谈论中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中国已经崛起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领军者,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超过任何一个国家,中国环境部门的权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需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来推动,水、空气、土壤污染是影响中国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在未来将会继续发展,这就意味着要在消耗资源的同时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下一步的城镇化和工业化不能再按照过去40年工业化发展的模式来做了。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我们也不应该忘记“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涉及全球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固废的处理、二氧化碳的排放等都与之相关。现在华南地区很多沿海城市正在遭受台风侵袭,更多城市正遭受着高温天气的困扰。虽然过去所有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行动都已经得以实行,我们也能在北京越来越多地看到蓝色的天空,但二氧化碳的排放仍然达到了历史新高。预计未来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还会继续攀升,它的浓度将会超过410PPM,这也将是数千年以来的最高值。虽然,我们在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电气化、智慧城市、碳金融、碳定价机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大多数经济体仍然受制于非可持续发展的发电、生产、加工和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使用在不断增加,但全球煤碳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这些威胁是紧迫的,我们需要马上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自问,气候变化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让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变得更加高效?对此,我有两点想法。

 

第一,气候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历史经验,我们传统的知识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似乎是无用,这也让我们无法或者说是不愿意去思考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慢慢地,个人和社会对这个问题变得麻木、有意忽略,觉得不用去想,也想不明白。也许我们已经接受了人类主体时代的概念,认为气候变化与我们不相干,也很难改变。但事实上,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紧密相关,其所引发的危机将会影响到全人类,尽管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威胁。现在我们在文化上更倾向于从想象的角度来看待气候变化的危害,这就是为什么好莱坞会制作出很多末日电影的原因。我们想象人类的终结,却不愿更加努力地减少气候变化的危害,建立更多弹性的战略和机制。没多少人愿意去认真思考有关气候变化的问题,很多人只是在怀疑或者无所作为,相较而言,他们更愿意去追求权力和地位,而不愿意认识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真相。

 

第二,政治、国家和经济的利益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传统经济架构造就了人类的繁荣,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架构更多的是与经济活动相挂钩,而经济活动一定要消耗大量资源。在现代文明当中,仍然保有着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即索取、制造、消耗和处置。没有任何事物能比经济活动与能源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事实证明,这样一个体系造成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波动性增长,加重了不平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加大了地缘政治的压力,这只会进一步加剧经济发展的结构性惰性。

 

女士们、先生们,在面对这样一个威胁并有可能终结人类文明的问题时,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反思现代文明的作用和功能,一定要让经济发展和化石能源、环境污染、废物产生脱钩,找到新的发展模式。而这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要求我们的技术和经济体系向无碳化转变,并且要采取以共同价值为基础的政治行动。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

 

亚当·斯密曾说,利己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同时,他也强调,过度消耗和经济发展成果不服务于社会将会造成重大伤害。很遗憾的是,自由主义更多关注的是利己,而不是服务社会。而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提到,人是良好社会的基石。让我们携手构建服务社会、面向未来的共同价值,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值得我们努力的目标,也是太和文明论坛的追求。

与会嘉宾
  • Rashid Alimov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2016-2018)。
  • Mohamed Sameh Amr 开罗大学国际法系教授,埃及对外总投资局 (GAFI) 的董事会成员。
  • Irina Bokova 太和智库高级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2009-2017),全球希望联盟荣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