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增进互信,共谋安全——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先生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2019-09-17
波黑总理(2001—2002)
 Zlatko Lagumdzija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约翰·温德姆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能够持久,能够破除谣言,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信任使我们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一起创造我们的未来。”

 

1992年,在家乡萨拉热窝,我从书中看到这句话,对此印象非常深刻。但是令我难以相信的是,前南斯拉夫这样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国家居然解体且被战争阴云笼罩,那时的情境犹如“末日时钟”[1]敲响。而当前的气候变化、核危机、生命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一些错误的政策和政治发展,使人类时时刻刻都面临“末日时钟”临近午夜敲响的时刻。

 

如何克服因此而生的恐惧,如何做得更好,如何能够走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旅程呢?我想用十个以英文大写字母“I”开头的单词来描述这个问题,即:Inequality(不平等)、Inclusion(包容)、Income(收入)、Injustice(不公)、Identity(身份)、Institutions(制度)、Immortality(不朽)、Instability(不稳定)、Interconnectivity(互联)和Innovation(创新)。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不平等一直都存在,也会一直影响着世界和平与安全。和平与安全不是一切,但如果没有和平与安全,经济与发展则无从谈起。不平等、排外、不公平,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冲突和斗争的主要根源。如能规避冲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可以带来非常大的价值。

 

兹拉特科·拉古姆季亚先生
在第三届太和文明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报告,对和平道路作了经济学分析,它不仅能保证和平发展,更能带来经济效益。根据这份报告,如能预防50%的冲突发生,价值换算成经济学数字就是每15年330亿美元。换句话说,在冲突预防中每投资1美元,就可以得到16美元的回报。而“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合作平台,更是一个避免冲突、寻求和平的有力工具。

 

经济和和平研究机构在13年前推出的“全球和平指数”,是和平与安全领域最全面的报告。在过去20年间,全球和平与安全有两个方面一直在恶化:持续冲突上升了8.69%,而安全稳定下降了4.02%。有117个国家的军事人员在人口中的占比在持续下降,98个国家国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一直在下降,但大家仍然认为军事斗争和军备在不断发展。这份报告还提到,自2008年起世界对主要国家的信任其实都处于下降通道,在过去五年当中,世界对美国领导力的信任下降幅度超过其他大国。

 

和平现在也与气候变化影响紧密相关,有9.7亿人生活在极度恶劣或受气候影响特别严重的地区,其中4亿人的和平感非常低。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地区冲突、恐怖事件在2018年所带来的经济影响达14.1万亿欧元,占全球GDP的11.2%,约等于每个人损失1853美元。最安全和最危险的国家之间差距非常明显。过去半个世纪当中,欧洲其实非常安全,但现在欧洲政局非常动荡,安全感不像以前那么强了。今后欧洲还能够继续保持安全吗?我们无法得到答案。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阿波罗”项目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即把人类送上月球,并平安地带回来。这个项目在1973年终止,我们算了一笔账,整个项目的花费比当时全球最大的三家企业——通用电气、IBM、壳牌石油的整体收入之和还要高。整个项目的造价超过254亿美元,换算成现在就是6414亿美元,这等同于现在美国一年的国防支出。在技术和管理层面,“阿波罗”一共动用了2万多家企业和大学的40万名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为把“阿波罗”送上月球,“土星5号”火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土星5号”每秒消耗的燃料比当年查尔斯·林白跨越大西洋整个旅程所需要的全部燃料还要多得多。50年前阿波罗这个“A”代表了时代和技术的发展,现在则有了4个“A”:苹果、亚马逊、Alphabet(Google母公司)、阿里巴巴,这4个“A”的企业市值超过3.2万亿美元。这些企业的发展是否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威胁?我们也无法得到答案。新时期类似“阿波罗”这样的一些项目和企业,其实在和平与和谐发展、繁荣、知识共享等方面也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这是我们乐见的另外一个方面。

 

 

对于所有人来说,我们希望生活在更好的世界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避免冷战再次发生呢?如何解决现在所谓“新冷战”的风险呢?如何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全?如何让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我们无法独善其身,每一个人都不是彼此孤立的,都在同一条船上。未来社会是共享社会,要共享愿景、共享价值、共享和平、共享繁荣、共享经济、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数据、共享教育、共担责任、共享决心,更要共享领导力。从长期来看,共享领导力非常重要,中国有非常好的长远战略眼光,我们也正是从中方伙伴身上学到了面向未来的远见。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每个人共同努力,避免“末日时钟”午夜敲响,我们可以共同规避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做到。

 

一个人的安全不是所有人的安全,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必须共同努力,共献智慧。我们共商和平与安全,随时准备应对危机,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人更加安全,才能够获得最终的和平。

 

 

注释:

[1]“末日时钟”是由芝加哥大学的《原子科学家公报》于1947年设立,以“午夜零时”作为核战爆发的标准,被用来象征性标示人类受世界级核战争威胁程度的“时钟”。在1947年首次设立时,“末日时钟”被设定为11时53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末日时钟”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而反复调整,其距离零点最远的时刻是在1991年,苏东剧变和美苏签署《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之后,被设定为11时43分。2019年1月24日,“末日时钟”被设定为11时58分,考虑是美俄之间愈加恶化的关系及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协议和《中导条约》。